《青岛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温暖的回忆 理性的思考

郭金鸿
   期次:第1583期      查看:11   


作者与导师迈克·斯洛特( Mi chael Sl ote)合影。


  去年9月我到美国迈阿密大学访学。第一次走 出国门,真切地感受了发达国家的教育教学方式,体 味异域多元文化的内涵。匆匆半年时光,我十分珍惜 来之不易的研修机会,收获了诸多美好而温暖的记 忆以及对现实的不断反思。一这种温暖来自于合作导师迈克·斯洛特( Mi chael Sl ote)。
  他毕业于哈佛大学哲学系,曾为爱尔兰皇家学 院院士,现是美国迈阿密大学的 UST伦理学教授,享 誉欧美哲学界。虽然斯洛特本人不懂中文,但丝毫不 影响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研究,尤其是他提出孔 子的美德论类似于亚里士多德的、孟子的美德论类 似于休谟的同情说,并极力以阴阳平衡理论来融合 中西哲学。
  斯洛特教授是一位极其随和、耐心的长者。为照 顾我的英语水平,导师与我谈话时特意放慢语速,并 让我随时用手机查找单词。而对于一些专业知识的 解答,更是特别有耐心,一周至少一次的课前一小时 问题答复,并经常通过邮件反复研讨。
  随着交流的深入,我越发仰慕斯洛特教授的为 人师表。他对学生的尊重体现在方方面面。我曾经向 斯洛特教授提及能否看看学生提交的论文,他说这 要征求学生的意见。这种尊重还体现在肯定学生的 思考和提问,他经常会对学生说“good questi on,good i dea”(这是一个好问题、好观点)。
  但凡参加活动,他总是热情地向他人介绍我们 是从中国来的,在课堂也会提及中国哲学。2013 年 12 月斯洛特教授带领我们三位中国学者到巴尔的摩 参加为期5 天的美国哲学年会东部分会110 届大 会,他为我们承担了参会的所有费用,对此我们十分 感激。
  他是一位勤奋而富有创新的学者。虽然导师年 龄很大,但依然精力充沛,笔耕不辍,近几年来几乎 每年出版一本新书,令我们惊叹不已。他幽默地说: “因为儿女都已经长大,我年纪大了睡觉少了,所以 我有精力干这些事情。”而更令我们赞叹不已的是斯 洛特教授思维之活跃,新观点层出不穷,以至于我们 难以跟上他的思想。他在一封邮件中写到,“我的观 点始终在变化和发展,我只想跟上我自己”。
  斯洛特是一位随性、友善的朋友。虽然非常珍惜 时间,但他毫不吝啬与我们相处的时间,开车带我们 去美丽的迈阿密海滩、品尝东亚美食、为返程的中国 学者践行。种种画面,烙于脑海,有这样的导师,我们 真是幸福。
  这种温暖还来自哲学系开放、严谨、快乐的学术 氛围。哲学系在文理学院的七楼,走廊墙壁的一侧贴 有学术动态、会议通知;另一侧则是精美的相框,里 面记载着截止到2013 年哲学系历年来所请著名学 者的学术讲座。系办公室门上挂着一幅著名哲学家 名言的图片,排在前两位的是老子、孔子,然后是苏 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笛卡尔、马克思、 海德格尔等人。学生可以自由出入系办公室、借阅图 书、使用打印机等设备。教师办公室则各具风格,有 的门上会贴着哲学漫画,令人忍俊不止,让人感受到 哲学家的乐观与智慧。例如有一幅漫画是哲学家罢 工,画中的标语牌上写着:“我们是有权利的,我们是 正确的,我们可以用逻辑来证明。”
  哲学系一般每周五下午三点都会有学术讲座, 内容非常丰富。常见退休的教师参加,而每一次提问 的广度及其深度都体现出他们严谨的思考。令人感 兴趣的还有哲学系的年度报告“fri ends of phi l oso- phy”(哲学的朋友们)。报告内容主要介绍一年来哲 学系的发展情况,包括新聘任教师、科研成果、奖励、 学生就业情况等,并印制成精美的、正式的对外宣传 册。 二作为经济发达、教育先进的强国,美国大学所具 有的优美校园、良好教学设备、完善的管理制度,可 能不是我们在短期内能够赶上的。那么,我们应该学 什么?能够学到什么呢?
  思考之一: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促成特色教 学。
  访学期间我选修了《伦理学导论》、《德性知识 论》、《伦理学理论》三门课程,每门课都有较为细致 的教学大纲,每周讲课内容、需要看的资料、考试的 要求等都列得很清楚。一般说来,学生一门课需要提 交3 篇不少于8 页纸的论文。而每一门课程由于所 授内容、目的、学生不同,以及授课教师各自的爱好、 习惯、文化背景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 法。有讲授为主的,有讨论为主的,还有采取会议形 式的。《伦理学理论》这门课是斯洛特和考克雷特两 个教授共同上课,能够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更深入 地、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其实每位教师的学识、 知识结构、经历成长背景不一样,不可能要求每位老 师都幽默活泼、口吐莲花、激情四射。怎么样让每位 教师展现各自的风采与特色做最好的自己,这非常 重要,一个没有特色的教师难以培养出有特色的学 生。
  思考之二:注意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 识。
  在整个访学过程中,我一直在观察美国大学课 堂上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是怎样来提问题的。最开 始的几堂课,基本上学生很少提问,而且提问的基本 上是固定的几个人,但是后来慢慢地就会有更多的 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的辩 论,体现了学生的质疑和思考。因为学生看的资料越 多,彼此之间的交流就会越来越深入,课堂上这种合 作与引导可能会更重要。但是怎么样具体地去做呢? 我也希望自己以后在教学中对这个问题有更多的思 考和实践。
  思考之三:研读经典,夯实专业基础。
  我所选的三门课程,所有学习和讨论都围绕着 经典著作及具有奠基性和代表性的文章来进行。学 生们必须在课外认真阅读资料,否则上课难以跟 上。
  品读就是和先贤大师对话,进行思想与灵魂的 交流,学习他们看世界、看问题的方法与视野。而我 们的学生现在看得更多的是教材,有的甚至连教材 都不看,这是极令人担忧的事情。在今后的教学中需 要进一步引领学生走进经典、亲近经典、多读经典, 进而推进本科生专业论文的写作。
  思考之四: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
  访学过程中所听的课程,老师们会把自己研究 的最新思考和成果引用或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包括 斯洛特,他在讲美德伦理学的时候,就把他独特的情 感主义伦理学直接融入到课堂中。在与学生讨论中, 他又把这些问题加以深化。他曾明确告诉我他的一 些研究成果往往是在课堂上碰撞出来的,这给了我 教学与科研相长的很多启发。
  思考之五:促成教师学习研究共同体。
  无论教学还是科研,都需要教师们通力合作, 斯洛特教授带头成立的教师工作室可以给我们一 些启迪。从2013 年10 月份之后,斯洛克教授就开 始召集志同道合者开展 Workshop 活动,每周五中 午针对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学术研讨,参 加者都是志愿的。研讨的主题提前几日发到大家 邮箱。我也参加了一些主题活动,包括“第三种方 法的伦理学”、“理解关怀伦理”、“最小化婚姻”等。 现在,我们也开始学习这一做法,在系里开展这项 活动。
  访学结束了,期间所经历的那些人那些事,总令 我回味无穷。学习不会结束,思考更不会停止。

《青岛大学报》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5372次访问,全刊已有3360601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