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我校“十三五”科技创新成绩斐然

   期次:第1772期      查看:210   

本报讯 “十三五”期间,我校深入推进科学研究提升工程,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基础研究为抓手、以提高质量为目标、以高端人才为引领、以重大需求为导向等多轮驱动,强化创新体制机制支撑,聚焦科技原创和重大项目攻关,坚持产学研同步推进并积极服务社会,形成内创外推、内外联动、融合发展、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合作共同体,取得了斐然成绩。

一是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绽放全新活力。学校始终坚持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源”,加强科技政策顶层设计,努力优化科研生态。其一,创新科技工作考核与激励机制。全面推行以二级单位为基本单元的科研目标管理和分类考核体系,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水平论文、科技经费总量等作为核心考核指标,鼓励二级单位“非对称”发展。其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成立科研成果转化中心,出台《青岛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办法》等系列文件,全面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制度关卡。其三,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全面推行以科研项目为牵引、首席研究员(PI)负责制的科研团队形成机制,以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汇聚多学科人才的跨学科创新平台建设机制。其四,改进科技评价体系。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纳入二级单位科技工作考核体系,修改完善科研业绩分类分级办法,并在高级职称评审、各类人才工程评审办法中设置横向科研经费和成果转化经费门槛条件。

二是坚持以基础研究为抓手,承担重大科研任务能力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学校累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79项,较“十二五”增加318项,获批数量连续五年列省属高校第一位,并连续超过第二名1.5倍以上,青年科学基金占比为58.94%,列全国高校第3位,其中,2018年获批163项,列全国高校第54位,创历史新高。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6项、子课题20项,其中1个重点专项获资助经费2034万元,取得重大突破;获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中央军委科技委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重点项目3项。另获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612项,含重大基础研究项目8项、杰青7项、优青22项,获批数量列省属高校第一位。获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13项,含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重大关键技术项目8项。累计获科技经费8.8亿元,较“十二五”增加3.1亿元。

三是坚持以提高质量为目标,高水平标志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学校不断强化质量意识、精品意识,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汇聚人才队伍,加大政策资金人才扶持力度,开展重点科研攻关,努力培育高层次科技奖励。“十三五”期间,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山东省科技奖34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9项;获青岛市科技奖125项,其中一等奖12项;获山东省高校科学技术奖90项,其中一等奖23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2687篇,列省属高校第一位,较“十二五”增加近9000篇。在最新ESI综合排名中,国内排名第73位、世界排名1035位,较2016年分别前进24位、757位;论文他引154277次,较2016年增加123778次;篇均引用10.26次,较2016年提高3.48次;ESI高被引论文总数达250篇,较2016年增加215篇。在世界顶级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其中《自然》主刊2篇,CNS子刊11篇,《美国科学院院报》2篇,《化学评论》《化学会评论》《美国化学会志》等13篇。

四是坚持以高端人才为引领,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学校坚持把人才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源,持续推进“首席教授”“特聘教授”“青年卓越人才”三大人才工程,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日渐凸显。“十三五”期间,学校入选首批山东省“顶尖人才一事一议”杰出人才1人,获批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2个、青岛市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团队1个;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5个、省级平台9个、市厅级平台30个。学校围绕医学、纺织、材料、系统科学等学科群,重点打造了一批跨学院、跨学科校级直属科研机构,培育学术研究的新增长点。例如,依托数字医学与计算机辅助手术研究院,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建成省级创新平台2个;依托海洋纤维新材料研究院,获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一等奖1项,建成省级创新平台2个。校直属科研机构已成为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的“桥头堡”和科技创新的“加速器”。

五是坚持以重大需求为导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学校把加快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作为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牛鼻子”来抓,把产学研一体化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举措。例如,依托青岛肿瘤研究院,获建设经费2亿元,吕志民教授团队的前沿成果两度登上《自然》主刊,获国家、省市级项目14项;依托青岛大学威海创新研究院,获运行经费4000万元,已立项10余个与威海市企业的联合研发项目。在服务社会方面,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如:董蒨教授团队与海信集团联合研发的 “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与“外科智能显示系统”,已在全国100多家医院推广并应用于临床;夏延致教授团队利用海藻纤维制备技术开发多功能海洋纤维及纺织品,建成以海带为原料年产6000吨的海藻纤维生产线;刘敬权教授团队创立的青岛华高公司已在新三板挂牌上市,现有一条年产1000吨的石墨烯浆料生产线;曲丽君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石墨烯在纺织领域应用研究,与济南圣泉、青岛即发、恒天海龙、青岛雪达等企业开展了深入技术合作。

回顾学校在 “十三五”取得的科研成就,充分证明了学校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以追求重大原始创新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的主体方向是正确的,学校确定的“对接校地、汇聚信息、统筹合作、引导供需、招才引智”的总体思路在实践中是卓有成效的,这为学校在“十四五”时期和今后更长一段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厚实基础。(朱晓明)

《青岛大学报》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686次访问,全刊已有3301942次访问